在粤东汕尾,2月底至3月初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万物随春风复苏,稻种破土而出,农民用自动插秧机将秧苗整齐地植入土中,一幅农业农村现代化耕作新图景,在广东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汕尾市)(以下简称“汕尾丝苗米产业园”)徐徐展开。
与之截然不同的场景,发生在距离汕尾丝苗米产业园主园区不远的海丰油占米新品种选育与展示基地。为了确保每一株试种的育种材料都能单株种植,方便后续更准确地观察水稻新品种的性状,记录其生长情况,科研人员需要回归最原始的种植方式,躬身弯腰,亲手将新品水稻的秧苗插入田地,腰痛难忍是常有的事。
工作人员正向试验田撒播不同品种水稻种子。
虽然辛苦,但培育新品种、复壮传统良种,是关乎整个汕尾丝苗米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成立于2021年的海丰油占米新品种选育与展示基地,就是完成这件大事的科技中枢与智囊中心,刚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退休的陈建伟教授就是这里的科研“领头羊”。
水稻育种专家陈建伟教授
归来:不退休的育种家
陈建伟生长在汕尾海丰县联安镇的一个工矿家庭。在他的印象里他的家乡是一个青山碧海,稻浪千层的地方。1982年,他考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30多年的科研生涯,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育成水稻品种80多个,曾以第一完成人申请水稻品种权5项。多次担任水稻新品种选育课题带头人,承担国家“863”、国家“948”等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和水稻育种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已到花甲之年,他依然放不下育种的事业。
“培育一个新品种最少需要10年,种子是有生命力的,水稻育种就像带小孩,看着它不断成长,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我想干到干不动为止。”谈起水稻育种,陈建伟打开了话匣子,对水稻育种的热忱和使命感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育种虽然艰辛,但是他希望可以完成自己的下一个“五年计划”——培育出更适合汕尾地区种植和生产的丝苗米品种。
陈教授向记者介绍不同品种的丝苗米性状。
陈建伟和汕尾丝苗米的缘分从2018年开始。他以乡贤的身份,以智扶农得益于一个偶然的契机,“‘隐舍乡贤’专家工作室是汕尾籍专家的同乡会,大家聚一聚,聊聊乡愁,后面发现组织里有各行各业的专家,有实力、有能力为家乡做点实事,我就开始利用节假日的空余时间回到汕尾为家乡发展助力”陈建伟说。
据史料记载,汕尾地区有品质上乘的海丰油占米,水稻品种传承自交趾占和占城占,海丰地区油占米种植历史悠久,农民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海丰油占米曾是稻米中的奢侈品。《嘉靖海丰县志》中所记的:“一曰农以生百谷,谷之品曰稻,稻有三种,粘之类有赤粘、白粘、黄粘、迟粘、埔粘,而交趾粘最为繁盛。”印证了这一说法。然而,海丰油占米产量较低,亩产仅300至400斤,大多数农民逐渐选择种植高产水稻,海丰油占米曾一度陷入种植低潮。
海丰油占米种植基地。
2018年11月,广东省农科院和汕尾市政府签约,共建广东省农科院汕尾分院。借此契机,阔别家乡多年的陈建伟回到汕尾。他发现,当时汕尾丝苗米种植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品种杂;其二,是原本富有口碑的海丰油占米品种老化,品质下滑。
根据现实情况,他判断道,“传统海丰油占米品种存在稻茎秆偏高、纤细、不抗倒、品种杂、产量低的问题。汕尾丝苗米产业要提升,关键在于品种的改良,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从品种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要将海丰油占米这块‘金字招牌’重新树立起来,同时还要引进新的品种,通过筛选、试验、推广,逐步将落后的品种进行优化升级。”
扎根:不倒伏的新品种
然而要对海丰油占米进行提纯复壮,找到适合汕尾地区种植的优势水稻新品种并非易事。
陈建伟和同为科技特派员的蔡时可组织团队,引进了12个优质水稻品种在海丰布点试验,从中筛选出3个品种,作为海丰油占米的主推栽培品种,并且组织了多场水稻生产技术讲座,带动当地技术骨干和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培训,对主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据介绍,广东省农科院自主育成的“美香占”“象牙香占”“象牙航香(莲香丝苗)”,在引种筛选测试中表现突出。
“这些品种在品质上继承了海丰油占米的特质,同时在抗病性、适应性、抗倒伏性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产量上平均亩产能达到900斤至1000斤,远高于传统品种。”陈建伟介绍道,新品种水稻推广种植后,无论是品相、质量和价格都有所提升,而由他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的“香雪丝苗”,也在种植户群体中大受欢迎。据记者观察,香雪丝苗品种等优势品种,通过种子兑换、发放等方式进行推广,成效显着,目前已在汕尾地区广泛种植。
在汕尾丝苗米产业园核心种植区海丰县可塘镇,种植户黄水如跟记者谈起了新品种水稻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我一共种植了80亩水稻,其中也有不少香雪丝苗,去年产出了超过10万斤湿稻谷,收入能到13万多呢。”品种改良后,汕尾丝苗米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有了显着的提升。
种植户黄水如
从前,海丰油占米产量低、产值低的原因之一是抗倒伏能力不足。海陆丰地区台风灾害多,传统品种稻茎秆在矮化前,能达到1.5米至1.6米,且茎秆纤细,往往台风雨过后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倒伏。而这一情况,在品种改良后亦迎来了转机。
何浩博士,来自汕尾市农业科学院,现在跟随陈建伟教授开展汕尾丝苗米改良工作。她向我们解释道,“香雪丝苗的优点在于,其矮杆、抗病、好种。在汕尾地区种植不仅丰产性好,稳产性也好,在抵御台风引起的倒伏问题上有优势。”
2022年7月,台风“暹芭”过境,连日强降水导致部分水稻种植区水稻倒伏,但是在海丰县城东镇的水稻种植基地,水稻秧苗却屹立不倒,直到夏收。据陈建伟分析,这次台风过境,水稻之所以“不倒”,除了改良优势品种外,推广的科学种田法也起了作用。在用肥量上精准科学把控,合理使用氮肥和钾肥,强化茎秆的硬度和韧性,使植株更加健壮;配合及时“露晒田”,让植株的根系更加发达,稳稳扎根于泥土,充分吸收土壤水分及养分,大大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接续:永动的科研平台
汕尾丝苗米品种改良和抗风险能力提升,是汕尾市依托科研力量、技术骨干等资源,以种业芯片为抓手做好联农带农工作的有效实践。2021年,汕尾丝苗米产业园启动建设,聚焦丝苗米品种、品质、品牌等薄弱环节,通过选育优化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实现品种统一,通过社会化服务推动标准化种植稳定丝苗米品质。
依托汕尾丝苗米产业园平台,以及汕尾市、海丰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陈建伟退休后作为特聘专家带领团队继续汕尾丝苗米质量提升等系列工作。在海丰县农业农村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海丰县优质油占米研究中心、广东中荣农业有限公司合力推动下,陈教授的研究团队在海丰县建立了将近100亩的海丰油占米新品种选育与展示基地,以及一个水稻研究实验室,不断试验、筛选、研发出品质、抗性、丰产性更好的稻种,提供给农户和种植企业种植。
如今,基地承担着,油占米主打品种的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与筛选、选育切合汕尾种植新品稻种、新品稻种示范展示与推广、搭建水稻科研人才培育平台等五大功能,目前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10项以上。
走进陈教授的实验室,综合考种仪、分光光度计、小型碾米机、水分仪、淀粉和胶稠度等各式先进分析试验仪器琳琅满目。海丰县农业农村局邱楚婵也是陈教授科研团队成员,她感慨道,“像我们这样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在全省范围内也不多见,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发展的良好平台。”
站在2023的新起点上,陈建伟的愿望很简单。他希望,基地和实验室能成为培养科研工作者的平台,即使他功成身退,科研团队可以一代接一代地完成汕尾丝苗米质量提升的工作,造福一方百姓。
【统筹】黄帼蓉
【记者】李嘉镓 马千里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