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强调,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在新起点上推动广东“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要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格局,积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势能,力争闯出一条广东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的内涵有其独特性,需要把握好工作的关键点和主要任务。
2020年到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这一阶段需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树立标杆典型。2025年到2035年是乡村全面振兴时期,主要解决乡村发展动力问题。这一阶段需要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工作,以党建引领加强乡村基层治理,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是步入共同富裕时期,主要解决乡村发展可持续问题。这一阶段需要构建全社会利益共同体,持续优化社会分配制度,做大、分好乡村振兴的蛋糕。
积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势能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规模巨大,是挑战,更是机遇,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激活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通过持续推动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增加农民收入,城乡贫富差距有机会进一步缩小,将为乡村振兴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优秀农耕文化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效能。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中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升级,才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应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在乡村实现粮食安全、治理安全。
探索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是重要的空间载体,农民是核心力量,农地是基础支撑,三者的最终落脚点是农业。
一直以来,广东乡村振兴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先行探索出具有广东特色的振兴路径。一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梯次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格局,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二是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突破村镇的行政边界,从全县域角度整体推进乡村振兴。三是以“乡村振兴大擂台”展演活动为抓手,从产业、治理、舆论引导等方面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广东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要继续走在前列,必须把握好农村、农民、农地、农业的关系,通过高水平乡村规划、高品质乡村建设和高效益乡村运营,协同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高水平乡村规划,构建“村—镇—带—县”四级响应规划体系。依循乡村发展规律,在1.0发展阶段以乡村作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2.0发展阶段以镇村作为有机整体,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解决镇域内部统筹驱动力不足的难题;3.0阶段从县域层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产业集聚优势;4.0阶段从县域层面统筹城乡公共资源,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二是开展高品质乡村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建设共生系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包含了乡村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态与生活空间等要素,隐含了乡村的人、地、业之间的多维流动,构建“人—业”“地—业”“人—地”之间协同发展的共生系统,将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生活条件改善、民生就业改善、乡风文明治理及城乡融合发展。其中,“人—业”互动单元着眼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就业公平化,推动生活共生;“地—业”互动单元着眼于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经营主体多元调节,推动生产共生;“人—地”互动单元着眼于生态协调发展、空间有序利用,推动生态共生。生活、生产、生态三者共生,最终形成多业态交互、多主体协同、多机制联动、多要素协调、多模式推动的乡村共生系统。
三是落实高效益乡村运营,构建乡村振兴运营生态圈,最终实现乡村全域共兴。首先,资金下乡是基础。用好政策资金、激活市场资金、撬动民间资本,推动三种资金下乡,统筹形成乡村振兴总资金池。其次,产业振兴是动力。通过做优一产、做实二产、做特三产,推动三产融合,最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最后,运营激活是保障。通过公共设施运营,激活地方公共生活空间,目前广东的碧道、绿道、古驿道、营地等公共设施运营已取得良好成效。产品业态运营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盘活潜藏在乡村的存量资产,打造乡村消费空间,引导游客消费,这是未来乡村运营实践的重点。城乡产业运营以城乡建设为抓手,构建乡村产业平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通过公共设施运营、产品业态运营以及城乡产业运营,将持续激活乡村的发展动力,推动乡村系统有效运转。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22年度特别委托项目(GD22TWCXGC05)阶段性成果